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今起全面开放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今起全面开放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今起全面开放
6月(yuè)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的主题(zhǔtí)是“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在重庆,“让文物焕发新(xīn)活力 绽放新光彩”早已不是口号(kǒuhào)——世界(shìjiè)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实现“精美的石刻会(huì)说话”;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一个个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点;原本“藏在深闺”的馆藏文物,衍生出一件件创意产品,“飞”进寻常百姓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去(qù)看看一只已经(yǐjīng)有着2000多岁高龄的“神鸟”,是如何(rúhé)在文创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之下重新活过来、潮起来的。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bówùguǎn)的“镇馆之宝”之一战国·青铜鸟形尊
“快看,这(zhè)只‘鸟’好精致!”
“咦,它(tā)又有点像鸭子。不对。好像都不是……”
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壮丽三峡”展厅,稍加留意(liúyì)你就能(néng)发现,类似(lèisì)这样的议论时不时就会从观众中传来。聚光灯下,让大家不断产生“新发现”的就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战国·青铜鸟形尊(xíngzūn)。
2000多年前,它被我们(wǒmen)的先民作为随葬品放进了今天重庆市涪陵区乌江西岸(xīàn)的一处墓葬中(zhōng)。1972年,当地村民在挖土过程中发现它后,考古工作人员很快就将其请进了博物馆。
又是近半个世纪过去,大家肯定不会想到,这只浑身都是精美纹饰的“鸟”如今已经“繁衍”成了(le)一个(yígè)有着三十多个“成员”、令无数观众爱不释手的大家族(dàjiāzú)。文创,正是其中最亮眼的关键词。
浑身是谜的“镇(zhèn)馆之宝”
战国(zhànguó)·青铜鸟形尊被发掘出土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它的发现地“小田溪巴王墓群(mùqún)”,位于涪陵区白涛(báitāo)镇陈家嘴村小田溪乌江西岸一个小山坡上。
1972年,这里还是当地村民(cūnmín)制砖取土的地方(dìfāng)。当铜剑、编钟等文物陆续被村民挖出来后(hòu),这里引起了考古工作人员和文物专家的注意。据介绍(jùjièshào),鸟形尊刚出土时是一个金属疙瘩,专家们从其身上的绿锈才判断出它的材质是青铜。
战国·青铜鸟形尊嘴部特写(tèxiě)
进入考古实验室(shíyànshì),经过一番“手术”后,这个铜疙瘩才露出(lùchū)了真容(zhēnróng)——它的“三围”是长(zhǎng)28厘米、宽16.8厘米、高29厘米;整体看上去像一只鸟,头顶有冠,嘴部宽且短,两只眼睛圆睁直视前方;但它同时还有明显(míngxiǎn)的耳朵,脚上也像鸭子一样有蹼,身体和脖子等处有羽毛状纹饰。
这也带出了它身上的第一个谜团:这到底(dàodǐ)是什么动物?
从“鸟(niǎo)形尊”的名字也能看出,这(zhè)只是说它有着鸟一样的形态。但仔细看,你会发现它身上集合了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和鸭脚,怪异并且(bìngqiě)奇妙。
其次,考古工作人员仔细研究后发现(fāxiàn),整个鸟形尊有(yǒu)且仅有鱼嘴处有一个(yígè)孔洞。青铜器中,尊通常都是盛酒器,但只有一孔的设计显然是无法盛酒的。它到底是做什么(shénme)用的?这是鸟形尊身上(shēnshàng)的第二个谜。与此同时,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鸟形尊不仅中空而且壁很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战国时期,它是如何被铸造出来的,也格外令人好奇。
宝贝变身文创(wénchuàng)“飞”进百姓家
鸟形尊在我国的出土文物中并不鲜见,但三峡(sānxiá)博物馆这件战国青铜鸟形尊和更多发现于(yú)中原地区的鸟形尊又有明显不同。
在三峡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看来,它不仅与(yǔ)中原(zhōngyuán)文化、巴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某种共通性与类似性,还在“形似”之下具备着无法以单一文化模式去加以周全解释(jiěshì)的文化内涵。这(zhè)既说明了中华文化本身的古老与和谐多元,也表现出中华文明的厚重与多姿多彩。
等比缩放复刻的鸟形尊(xíngzūn)摆件
如此(rúcǐ)精致又(yòu)有些可爱的外形,加上丰富的内涵,在博物馆文创热潮掀起来之后,鸟形尊自然成了三峡博物馆最先“出圈”的那个。
2016年(nián)前后,鸟形尊就开始走出冰冷的展柜(zhǎnguì),摇身一变成了或精致或可爱的各色文创产品,“飞(fēi)”上了无数观众家的冰箱、文具盒和包里。
“鸟形尊文创家族的(de)壮大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6月11日,重庆(chóngqìng)文博展览有限公司产品(chǎnpǐn)开发负责人李瑶一边陪着记者辗转于三峡博物馆里的各个文创产品售卖点,一边这样说道。
毛茸茸的鸟(niǎo)形尊玩偶圈粉无数
李瑶回忆,最初和广大观众(guǎngdàguānzhòng)见面的文创产品还比较简单,大多是平面化(píngmiànhuà)的。“像冰箱贴、书签一类(yīlèi),可以看到细节画面的产品。”接下来,等比例缩放复刻的逼真鸟形尊摆件等开始面市。
“再后来,就是这个萌萌的毛绒玩偶。”顺着李瑶(lǐyáo)手指的方向,只见一粉一绿两只胖乎乎(pànghūhū)、毛茸茸的“鸟”正憨态可掬地“盯”着过往(guòwǎng)的观众。将它(tā)取下把玩一番的观众也不在少数。“它也是我们三峡博物馆所有文物中最先变身毛绒玩具的。”李瑶笑着说。
千年之后(zhīhòu)鸟形尊有“一大家子”
近10年过去,在(zài)李瑶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鸟形尊早已“繁衍”成了一个大家族。在现场(xiànchǎng),上游新闻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以它为原型(yuánxíng)衍生而来的文创产品已有三十多种。除了冰箱贴、摆件,满满都(dōu)是文化气息的书签、橡皮、披巾,以及传统扎染工艺的玩偶,也都成了无数游客争相(zhēngxiāng)选购的“香饽饽”。
鸟形尊(xíngzūn)冰箱贴和风琴手袋
如今,鸟形尊还有了动漫IP。在已经亮相的海报上,鸟形尊变身成(shēnchéng)了一只萌萌的绿色小鸟鸟形尊(本尊)。它会喝着奶茶说(shuō)“心态放平(fàngpíng),奶茶续命”,也会抱着游泳圈感慨(gǎnkǎi):“我有一个梦想:早日退休”,令人看了禁不住会心一笑。
但从早期简单的复制文物(wénwù),到(dào)如今各色文创的全面开花,这一过程其实并不简单。
鸟形尊衍生出的文创橡皮(xiàngpí)
“古、今之间需要(xūyào)转化的。”李瑶举例说,这就要求文创产品设计必须(bìxū)符合现代的审美、使用习惯和情绪价值。“既保留文物风韵(fēngyùn),又可以将古人的审美意趣(yìqù)、美好意愿带到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这才是让文物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脱胎于三峡博物馆馆藏明(míng)镀金莲鹤纹寿桃型银盘的荣昌陶彩釉盘
据统计,2024年重庆中国三峡(sānxiá)博物馆开发的各类文创(wénchuàng)产品(chǎnpǐn)超过了430件。除了青铜鸟形尊、战国虎纽(hǔniǔ)錞于等“镇馆之宝”都有了各自的文创产品家族之外,像明镀金莲鹤纹寿桃(shòutáo)型银盘、明龙泉窑刻牡丹纹大碗、南朝青釉莲瓣纹碗等三峡博物馆的馆藏,还有了和荣昌陶联合推出的茶器。
一件件精美、可爱的文创产品不仅让原本冰冷的文物重新有了(le)“生命”,它也正在(zài)让拥有(yōngyǒu)它们的人变身一位位文化传播的使者,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上游(shàngyóu)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zhāng)锦旗 设计 魏嘉 视频剪辑 邹孟霖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